吉林省食品药品职业教育集团

为了创新分院食品与生物两大类专业校企合作制度,完善校企合作运行机制,统一集团内部培养标准,促进学生顺利就业,提高学生就业能力,最终实现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目标,2010年10月,由吉林省工信厅牵头,包括食品学会、长春百克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等20余家属成员单位成立吉林省食品药品职教集团,即校企产学研用培合作平台。
一、建立以集团理事会为主体的管理机制
本着“进退有序、职责明晰、运行高效”的集团管理与运行原则,开展如下建设工作。
1.集团理事会机构与管理职能建设
在教育主管部门的指导和监督下,集团实行理事会制度,理事会任期三年,由各单位会员组成,其中来自行业、企业的理事会成员占理事会全体成员的半数以上。
集团理事会是集团最高权力机构。理事会设立顾问4名、理事长1名,副理事长若干名;秘书长1名,副秘书长及理事若干名。
集团成员单位主要有政府职能部门、相关企业、院校与行业协(学)会成员组成。企业成员为吉林省食品与药品产业中拥有先进制造技术与管理理念,经济效益好、社会责任感强的规模以上企业;院校成员为吉林省高职院校,拥有食品、药品类专业,学院办学理念先进、规模较大、教学条件优良;行业协(学)会成员为吉林省(市)属与食品、药品相关的行业协(学)会,服务意识与服务能力较强,拥有行业企业优质资源与良好的社会效益。
理事会主要确定集团发展的规划、方针及目标,对重大问题进行决策;统筹各成员单位的资源利用与共享,协调各成员单位的关系;制订或修改本集团章程,研究各理事单位的重要提案;决定成员单位的加入或退出;并完成集团明确的主要工作目标与任务,全面实施“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就业与合作发展”。
2.集团运行机构与管理职能建设
为确保集团各项工作全面开展,集团理事会下设秘书处、专业工作委员会,具体负责集团日常工作及集团所属院校专业建设工作。
(1)秘书处工作管理机制建设
秘书处全面协调理事会各项工作;制定年度工作计划,总结全年工作;根据本章程制定集团管理规章制度。协调集团内部各成员单位的工作与关系,推进集团形成长效合作机制与运行模式。
(2)行业专业工作委员会工作管理机制建设
根据集团成员的行业特点,职教集团内设立酿酒、玉米深加工、食品检测、长白山资源,以及生物制药(含生物制品)、中药制药、药品营销等七个专业委员会。各专业工作委员会在理事会统一领导下活动,具体活动由秘书处协调。各专业工作委员会的活动服从于集团理事大会的安排。
3.集团运行制度建设
集团本着“决策科学、执行有力、监督有效、协商有度”的原则,完善集团管理机制,建立集团科学决策机制、协调机制和督促落实机制,形成“统分结合、上下联动、协调高效、整体推进”的集团工作运行机制及相关制度,具体建设内容如下:
(1)集团理事会历会制度
(2)集团日常工作管理规程与管理手册
(3)集团人才、技术、设备、信息等资源管理规程
(4)集团项目管理规程、项目评审标准与奖惩制度
(5)联合培养、委托培养、订单培养工作管理规程与制度
(6)联合科技攻关、技术服务与社会培训工作管理规程与制度
(7)优先接收集团所属职业院校学生顶岗实习与就业制度
(8)集团咨询分析与决策论证工作管理规程与制度
(9)集团项目经费管理规程与制度
(10)集团财务管理和财务审计制度
4.集团运行机制建设
探索政府指导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多种形式并存的产学研用培合作集团运行机制,形成“岗位互聘、机制互通、项目互融、优势互补、成果共享”的专业建设长效机制。
岗位互聘 订单企业的技术骨干作为分院兼职教师或兼职专业带头人,承担专业教学任务,传授最新的工艺与技术;专业教师到企业挂职锻炼,履行岗位职责,进行工艺改良与技术创新。
机制互通 校内实训基地借鉴订单企业的5S运行与管理模式,形成一整套具有鲜明校企合作特色的教学与管理制度,将良好的从事食品生产职业养成教育贯穿教学始终;订单企业根据分院教师培训方式与方法,形成员工在职培训制度,满足员工多样化学习与发展需要,促进员工结构的优化和企业的发展。
项目互融 与中粮生化能源(公主岭)有限公司合作,进行科研课题的研究,主要解决企业的技术改造、工艺技术改良与产品开发,尤其是粗制品的精深加工和提高产品科技附加值等方面的技术难题。
优势互补 订单企业在技术标准、岗位职责、5S运行与管理模式、技术骨干及实习就业岗位等方面,与分院先进的检验仪器与设备及人力资源形成优势互补。
成果共享 师资共享、科研成果共享与实习实训基地共享。
二、建立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机制
集团紧密围绕吉林省、长春市食品、医药两大支柱产业结构调整带来的新变化,主动适应“十二五”期间涌现出来的新技术、新设备、新产品对人才培养带来的新需求,积极探索如下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机制。
1.建立校企合作制度,统一培养标准
参照国家职业标准,制定集团内部统一的食品、生物两大类专业职业教育的发展规划、培养目标和教学基本要求,以及专业标准与人才培养方案编制、课程与教材开发、教师的培训、学生技能培训内容与标准等。
2.建立技能型人才培养体系
针对我省食品、医药两大支柱产业发展实际需要,健全和完善以企业、行业为主体、职业院校为基础、学校教育与企业培养紧密结合的人才培养体系。企业优先向集团学校提供用人规格,接纳院校的师资培训、学生实习、就业;院校充分发挥师资科研优势,参与集团企业的技术改造,提升企业的创新能力,实现产、学、研、用、培相结合。
三、建立推进集团化办学激励机制
建立集团多渠道筹集资金的相关制度,以加强集团的各项工作建设。资金来源主要是集团成员单位的捐赠、社会捐赠、集团开展社会服务的收入和其他合法收入等。建立健全集团财务管理和财务审计制度。建立提取职业教育发展基金制度,此基金由集团理事会秘书处依据集团工作计划与具体项目实施资金使用计划,统一制定资金分配与使用计划,报集团理事会批准,再由秘书处执行。
1.改进集团管理方式,建立集团工作评价指标体系
以“用好人才、用活人才”为原则,注重建立“在实践中发现人才、在培养中提升人才、在使用中造就人才”的人才培养管理模式,把服务食品、药品企业作为集团内企业员工与职业院校教师培养全过程的核心价值观。建立人才培养与食品、药品产业发展需求相适应的评价标准与方法,坚持“以人为本”,建立职业院校与企业专门人才重点培养制度,实行特殊人才特殊培养。
2.建立发现与任用机制
建立以教师进修岗位职责要求为基础,以品德、能力和业绩为导向,科学化、社会化的人才评价发现机制。探索教师培养多元评价机制,逐步完善教师业务考核与企业技能评价相结合的制度。促进人岗相适、用当其时、人尽其才,优秀人才脱颖而出的学校企业选人用人机制。
3.完善保障机制
完善分配、激励、保障制度,建立健全与工作业绩紧密联系、充分体现人才价值、有利于激发教师积极投入职业教育事业与参与社会服务的激励保障机制。完善职业院校专业带头人与骨干教师,企业专业人才收入分配的宏观管理,逐步建立秩序规范、激发活力、注重公平、监管有力的奖惩制度,健全精神激励和物质奖励相结合的人才奖励体系。
四、建立集团运行评价机制
在宏观层面,借鉴ISO9001:2000版国际质量标准的质量管理理论与方法,探索出了适应本集团工作运行与质量监控的方法,即“四步”过程方法。具体内容如下图。

微观层面,引入企业GMP质量管理理念,依据每个项目工作的不同阶段工作目标要求及相关项目工作特点,从“人、机、料、法、环、测”六个方面全方位、全过程实施监控与评价。